Image Alt

誠摯骨科及復康中心

  /  網誌   /  文章   /  《髖關節置換手術應做得做!忍痛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》

《髖關節置換手術應做得做!忍痛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》

隨 著 年 齡 增 長 老 化 , 髖 關 節 出 現 勞 損 及 疼 痛 的 機 會 與 日 俱 增 , 情 況 嚴 重 者 , 需 做 手 術 置 換 。 骨 科 專 科 醫 生 楊 仕 俊 坦 言 , 部 分 髖 關 節 勞 損 的 病 人 選 擇 忍 痛 , 不 到 最 後 一 刻 都 不 考 慮 做 手 術 , 無 奈 為 時 已 晚 , 髖 關 節 已 變 形 , 肌 力 又 不 足 的 情 況 下 , 令 手 術 及 康 復 效 果 大 打 折 扣 。

楊醫生解釋,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,由股骨末端的球狀體和髖臼關節組合而成,關節兩面均由平滑的軟骨覆蓋。最常見需要做髖關節置換術的是六、七十歲長者。「成因主要由勞損引起,當關節日漸退化,會變得僵硬繃緊;軟骨被磨蝕,會變得愈來愈薄;髖部出現疼痛,無論走路、行樓梯或蹲下再起來也覺辛苦。而有些情況會令勞損提早出現,如髖關節天生發育不良、髖關節曾受傷或脫臼、運動創傷令軟骨磨蝕、骨枯等。」

那何時才需要做髖關節置換手術呢?楊醫生表示,當關節結構出現嚴重變化,劇痛頻繁,令人無法正常行走,就可考慮做髖關節置換手術。關節勞損患者大多需要接受全髖關節置換,而骨折患者或接受半髖關節置換已經足夠。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,近十多年所採用的新式置換技術及人工關節材質,除了耐用度較高,亦可大幅減少患者術後出現脫臼的機會,令病人術後康復情況更理想。

骨科專科醫生楊仕俊表示,髖關節痛宜盡早接受檢查,切勿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

雙動式人工髖關節 增靈活度減脫臼風險:

人工髖關節可分髖臼杯、墊片、球頭及股骨柄幾部分,而球頭的大小跟脫臼有密切的關聯。髖關節頭球愈大,術後脫臼的機會愈少,亦不大影響活動幅度,但要視乎病人本身的骨架大小,能否可以安裝一個較大的關節頭球。為了解決傳統人工髖關節的問題,新式的雙動式人工髖關節(dual mobility cups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)應運而生,活動介面由一個增至兩個,除原有設於墊片與球頭間的活動介面外,在髖臼杯與墊片間亦增加另一個可動式聚酯膠頭,大大提升人工關節的活動幅度,減低術後脫臼風險。楊醫生指出,很多長者的肌肉較弱,欠缺肌肉張力,所以安裝人工關節後,有機會出現不夠力量控制而脫臼的情況。因此,穩定性較高而且活動幅度較大的雙動式人工髖關節,便很適合長者。現時日趨普及的電腦導航及新機械臂技術,有助醫生更精準把人工關節嵌入骨頭內。但人工關節與骨頭貼合的緊緻度,始終還需靠醫生的經驗及手感。

關節組件以陶瓷最耐磨 新一代聚酯膠最受歡迎

在人工關節組件的材質方面,現時很多新物料都能減低勞損速度。如陶瓷接觸面,耐磨度比膠及金屬高幾倍,但遇上極大撞擊時或會破裂,而且陶瓷接觸面在關節活動時,或會發出異常聲音。所以不少人傾向採用新一代聚酯膠接觸面,它在正常情況下可使用二、三十年,應滿足一般人需要。

最後,楊醫生溫馨提示,髖關節置換手術是最後的方案,雖然人工關節愈來愈耐用,但始終有一定壽命,不建議病人太早接受置換手術。病人應及早找出關節疼痛的原因,先以適量運動減低關節勞損速度,盡量延長活動能力,並配合適當的藥物減低痛楚。如不幸四十多歲已出現問題,就應盡快處理,把握黃金治療時機。

*本文內容僅供參考,並不能取代臨床醫學意見,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。

撰文:專科醫生出版:2022-05-17 07:00更新:2022-05-17 07:00

原文網址: 髖關節置換手術應做得做!忍痛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| 香港01 https://www.hk01.com/sns/article/769680

發佈留言